【提要】
乐活成都
拜水都江堰
对三峡大坝的一点思考
古蜀文明的神灵与崇拜
雪域高原的信仰与救赎
春城昆明转机一日游
“长江是我生命中与故国联系最密切的地方……我的生命里,从幼年到少年,深深地刻画着长江的一切,不能忘情。”——许倬云
《长江小史》是当代著名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新作,今年5月出版,现在还热乎着呢。许老先生出生于1930年,祖籍无锡,后来移居台湾和美国。这本书是在他不能打字的情况下,由他人协助整理完成的。
我原以为这本书是要严肃地探讨历史,回家一看,发现只是一本一百页左右薄薄的小册子,语言通俗易懂,还有许多插图。于是(字面意思),川藏一行带上了它,并在几程飞机上把它读完了。
历史上无锡长期属常州府,这一带人都是长江下游冲击洲平原太湖水系的居民。曾经同饮一江水,能感受到先生心中对故园江河的眷恋、自豪、忧虑和期许。
我住长江尾,去往长江头。溯源之旅先到上游四川盆地,再到发源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最后途经云贵高原茶马古道返回家乡。
乐活成都
我们的飞机降落在成都天府机场。听其名,就知道这里是个好地方。四川盆地群山环抱,有着天赐的温和气候和富饶的丘陵,还有包括盐、铁、木材、农产品等在内的大量天然资源,能实现自给自足,因而有“天府之国”的美称(《长江小史》)。成都尤其富饶有趣,连日来40℃左右的“秋老虎”也没有影响到我们探索这片土地的热情。
成都满大街都是吃食店,活色生鲜接地气。盖碗茶、蹄花、冰粉、汤圆、冒菜、豆花、跷脚牛肉、钵钵鸡……来都来不及光顾!据一些店的工作人员说,成都的餐饮行业竞争激烈,翻新很快,能开十年以上的店应该都是“有点东西”的。
熊猫汤圆
冰粉
跷脚牛肉
小酥肉
凉拌面
必须说明一下:钵钵鸡不是鸡,是串串,看上去巨辣无比,没敢吃……钵钵鸡的发音也不是“钵钵鸡”,有一种别样的喜感,扩音器里听了无数遍,哪天我学给大家听。
冒菜约等于麻辣烫,有不辣的汤底可选,但肉菜在腌制的时候就好像都放了辣。插一句:这一路,每当四川人、西藏人、云南人说“这个不辣”,我一口下去——@#¥%&*!……感到“良性自虐”了(《吃辣椒上瘾?其实这是一种良性自虐》,人民网,2019年11月22日)。
冒菜
蹄花入口即化,口感软糯,汤汁醇厚。成都满大街都是“老妈蹄花”和“王婆婆蹄花”。不知道“婆婆”和“妈妈”哪家的好,但蹄花肯定不是成都的“市花”,因为成都还有“和花/花花”(号称熊猫中的顶流)。
蹄花
为了看这位顶流小花,起早贪黑做了一回“花痴”。可惜由于天气太热,花花没有出来营业。但是其它大熊猫也很可爱,小熊猫也萌萌的,营业态度十分端正,五星好评!
成都市区值得一去的还有武侯祠和杜甫草堂,两处都能看到红墙绿瓦竹叶青。更重要的是,这里都有名垂青史的人物。
武侯祠
武侯祠是唯一一个君臣同祠的祠堂。前殿供奉昭烈皇帝刘备,后殿才是忠武侯诸葛亮。刘备是三国君主中个人才能最弱的一位,然而蜀国的君臣关系却相对最和谐,这得益于刘备超高的情商。他能笼络住一批武力值和智力水平处于顶尖位置的人才,卧龙凤雏都在其麾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据讲解称,两人的祠堂原本不在一处,诸葛搬来之后被老刘家的蹭了流量。
刘备(左)和诸葛亮(右)像
杜甫草堂很大,看点比较多:历史、诗歌、园林、古建筑、自然景色……但凡对其中一样感兴趣,就能值回票价了吧,反正我觉得很出片。
【无奖竞赛】
“空城计”到底是谁的idea?
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它以历史悠久、布局精妙、费省效宏等特点闻名中外,也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防洪、供水、生态之功效(吴鉴:《守护好都江堰世界双遗产文化瑰宝》,中国水利,2024年8月15日)。所以,什么顶流不顶流的,都是开玩笑呢。都江堰才是千古一绝的“流量控制器”,是真正的“流量密码”。讲解员说,它的设计奥秘迄今尚未完全破解。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攻下蜀地之后,秦国的统治者认为,与其冒着巨大的风险把粮草运进来,不如直接把这里变成沃野良田,以便长效支援其兼并战争。为了这一军事目的,同时兼顾民生,秦昭襄王时期,蜀郡守李冰父子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修建了都江堰。
李冰花了八年时间考察地形,最终选址于成都西北方向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利用成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将“悬”着的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分水“鱼嘴”是都江堰整体工程的第一道“机关”,因其形似鱼嘴而得名。它位于岷江江心,将岷江水分为内、外两支。外江绕城而走,排涝泄洪;内江入城灌溉,促进农业生产。秋冬枯水期,内江、外江分水比例为六比四,保障了成都平原的灌溉之需;春夏丰水期,两侧水量自动颠倒为四比六,极大减小了内江下游的泄洪压力。简言之,这是利用内江与外江不同的地形(内江河床低、河道窄;外江河床高、河道宽)以及离心力来实现的。具体细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视频看一下(bilibili“考工志”),真的很巧妙!
鱼嘴
飞沙堰是唐代修建的,这是都江堰的又一“要害”。首先,它具有排沙作用。飞沙堰正对底层水流,将其裹挟而来的泥沙排入外江(“侧面排沙”),减少泥沙在内江的进水口——宝瓶口前后淤积。其次,它还有泄洪作用。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会从飞沙堰自行溢出,避免内涝。
飞沙堰的设计有许多巧思。古人故意将它造得很低,只高出坝前河底两米左右,这样洪水到来时可以自动没过坝顶泄洪。更加巧妙的是,为了防止百年一遇大洪水到来时飞沙堰成为泄洪的阻碍,因而古人故意将它修成“豆腐渣”工程,这样一旦受到洪水冲击,它就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是不是还有一份 “牺牲精神”……
宝瓶口-离堆-飞沙堰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也是第二道分水口,它正对表层较为清澈的水流,将其引入内江下游灌溉农田。由于宝瓶口河床高于内江河床,因而可以再次调节进入灌溉区的水沙含量。同时,宝瓶口十分狭窄,当内江水流过大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将被其控制,多余的水通过飞沙堰排到外江。
堰体及其堤岸上堆砌的装满鹅卵石的竹筐(蛇笼)可以协助流量控制。需要限流时就把它们堆叠起来,不需要时把竹筐剪断,鹅卵石在水流的冲击下自然散去,简单巧妙。
“蛇笼”
巨型木材制成的水闸,以竹篾绞成长索,将几截闸门联系为一;若有一道闸门打开,即可撞击相邻的另一闸门;如此连锁反应,依次撞击,以控制闸门的开关,进而控制进入的水量。如此简单的装置,既巧妙地利用了水自身的力量,又别出心裁地运用了木结构的特性。(《长江小史》)。
都江堰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历经2200多年的风雨,它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灌溉遗产,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她蕴含着中国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生态智慧。其四大堰工技术(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列入了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都江堰世界双遗产“金字招牌”增色(“双遗产”指“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吴鉴:《守护好都江堰世界双遗产文化瑰宝》,中国水利,2024年8月15日)。
与都江堰一起,李冰也成为了不朽。江畔后山的庙堂里供奉着李冰夫妇的像,他们世代受人香火。历代参与都江堰保护和修缮工作的治水先贤,其雕像也矗立在堰功道上受人瞻仰,包括诸葛亮、丁宝桢等。
李冰夫妇像
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备受蜀地人民爱戴
【无奖竞赛】
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和冒菜中,哪一种食物的发明与丁宝桢有关?
对三峡大坝的一点思考
都江堰的功能是引水灌溉(“无坝引水”)、防洪排沙,至今仍然在四川省经济发展和生态调节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都江堰相比,当代建设的三峡大坝工程在功效上有所区别。
长江三峡大坝切断江流,目的是发电及便利内陆航运,灌溉功能不多。为了建造这一工程,数以百万计的本地居民被重新安置。大坝竣工后,下游支流缩减(如洞庭湖),生态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关于这个工程的利弊,依然是争议的话题(《长江小史》)。
许倬云先生对三峡大坝提出了四点主要担忧:
· 一是效用问题:大坝后方淤泥不断沉积,发电量难免减少;
· 二是洪水隐患:蓄积的巨大水量,可能会使两岸山脉被侵蚀和渗透,造成大坝蓄水的横洪和破堤;
· 三是军事安全:一旦有大型战争发生,敌方核弹破坏水坝,亿万吨的洪水溃坝泛滥,将给下游带来毁灭性的冲击;
· 四是生态平衡:大坝截断江流不仅会导致下游支流枯竭,也会影响部分洄游鱼类的生存(《长江小史》)。
水利工程我是门外汉。参观都江堰的时候,讲解员解释了一遍原理,事后很快忘得七七八八。三峡大坝就更不了解了,是非功过无以置评。不过,老先生有句宏观层面的话,我想后辈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共勉:有些建设,功过之间的衡量,不是一日,而是千秋(《长江小史》)。
古蜀文明的神灵与崇拜
长江上游孕育了古蜀文明,她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并称为“上古中国三大文明”(纪录片《古蜀瑰宝2》)。大约2000年前,佛教和道教在蜀地生根发芽,这里有许多宗教活动的遗迹,如岩石和洞穴雕刻,以及由整座山腰雕刻而成的乐山大佛。被誉为“圣山”的峨眉山和青城山,都曾是佛教和道教的活动中心(《长江小史》)。
“拜水都江堰”的另一半是“问道青城山”。从成都市区出发去都江堰经过青城山,这两个景点一般会安排在同一天。由于时间有限、天气炎热,我们只去了都江堰。其实长江沿线有许多道教圣地,上游的青城山是源头,传播到下游还有家乡常州的茅山。而江西的龙虎山则是道教最后的据点(《长江小史》)。
峨眉山是佛教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的金顶祥光,即峨眉宝光(佛光),这次也没有时间去看。不过,提到峨眉山,就想到了《倚天屠龙记》里的峨眉派。刚好前不久看了TVB2001年版《倚天》(电视剧只看过这一版)—— “灭绝师太”真是各种想不开,还要给“接班人”下套,加上“无忌哥哥”又要又不要的,周芷若最后不疯魔我都觉得没道理……黎姿太美了,她怎么演我都觉得是对的。
好了,回到古蜀文明,再来看看这一文明的遗址和遗迹吧。在众多遗址中,我们选择了位于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去年7月开放,现在还算新鲜。老馆小很多,已经不对外开放,但是老馆的外观更有特色、更“三星堆”。
三星堆博物馆旧馆
三星堆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纪录片《古蜀瑰宝1》)。1927年当地农民清理水沟时就已经挖出了一些玉器。美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葛维汉认为那里一定不简单,于是1934年他带领一支考古队到月亮湾进行挖掘,发现了金、石、陶,拉开了三星堆考古的序幕。可惜由于匪患,这次工作只持续了十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冯汉骥又组织了一次挖掘,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可惜由于政治运动,这次工作又被迫停止,也造成了冯先生一生的遗憾(纪录片《古蜀瑰宝1》)。1986年,沉睡数千年的三星堆终于“一醒惊天下”,1、2号祭祀坑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象牙、金器等。2019年考古队又在这两个祭祀坑附近发现了六个坑。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了史前蜀地文明的灿烂辉煌。
青铜大立人像
考古圈有句话:“不来三星堆就不知道自己的想象力有多么地贫乏”(纪录片《古蜀瑰宝1》)。确实,馆里只展出了1500多件文物,但是它们已经让我感受到,自己仿佛是在窥探某个外星球的高级生命——这些宝贝可都是距今5000-3000年的人类制造的,它们怎会如此精巧生动,连小孩的玩具都那么可爱!
小孩的玩具
与北方黄河流域相比,南方长江流域不仅在自然景观上有巨大差别,信仰上也是如此。北方偏重“祖先崇拜”,相信祖先的神灵能借助神力影响子孙后代。南方偏重“自然崇拜”,认为万物有灵,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大自然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人格化的神灵化身(《长江小史》)。
三星堆出土的物件反映了这种“自然崇拜”。我们看到了代表“日神崇拜”的太阳形器、眼形器、青铜神树等;代表“山神崇拜”的刻有祭祀山神图像的玉璋、喇叭座铜顶尊跪坐人像等;看到了代表“蛇崇拜”、“虎崇拜”、“鸟崇拜”等各种动物形象的物件;当然也有代表“祖先崇拜”的立人和人形面具等。
太阳形器
青铜神树
动物崇拜
大型青铜面具:“千里眼,顺风耳”
金面具
冯汉骥先生认为,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这一点在三星堆得到了验证。三星堆是古蜀文明的遗迹之一,它有自身的特色,但并非孤立。川西高原的营盘山是古蜀文明的发源地。由于气候变化,这一地区的先民开始往成都平原迁徙,三星堆是其中一处落脚点。而当三星堆文明走向衰落时,40公里外的金沙又起到了传承和延续的作用(纪录片《古蜀瑰宝2、3》)。
古蜀文明整体上也与其它地区的文明不断碰撞融合。蜀地出土的玉琮将古蜀文明与江浙地区的良渚文明联系在了一起。玉璋、陶盉、高柄豆揭示了她与中原二里头夏文化的渊源。青铜尊、罍又是受中原商文化的影响(纪录片《古蜀瑰宝3》)。
此外,古蜀文明也有输出。最迟在商代晚期,蜀文化就传播到了越南,这里曾出土代表三星堆文明的牙璋(纪录片《古蜀瑰宝3》)。由此看来,中国与越南“同志加兄弟”的关系还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考古依据。
【无奖竞赛】
《白蛇传》里的白素贞祖籍哪里?(音乐题)
雪域高原的信仰与救赎
在成都平原蒸了五、六天“桑拿”后,我们飞去西藏“冷却”了一下,顺便吸氧……在拉萨休息了一天后,我们找了个当地司机开车去纳木措。沿途最高点是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纳木措海拔4718米,面积192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石头前面是哪位已经不重要了,拍完赶紧上车!
翻越那根拉山口前我们遇到了大雨,以为只能看灰蒙蒙的湖水了。没想到一过山口竟然出太阳了,天上还飘着形状各异的云,怕不是比万里无云更美吧!远眺那些云朵,它们低到仿佛触手可及。其实不是云低,是“天湖”太高了。青藏高原的壮阔感和静秘感相机很难呈现。过去大约可以航拍,近年来由于西藏有许多军事区,湖区禁止无人机拍摄。大好河山眼见为实,也没什么遗憾了。
纳木措分南岸和北岸,南岸开发过,门票210/人,北岸没有开发过,不收门票。据说两侧都好看,我们自己包车就走了北岸,中途选了两个点停下来看风景拍照。停车点一般都会有藏民牵着白牦牛、小羊和白马做拍照生意,可以讲价。听藏民说,黑牦牛一头值两万,白牦牛百里挑一,一头卖16万。纳木措所在的当雄县是高山牧区,一路开过去都是黑压压的牦牛群,碰到牦牛过马路要给它们让道——2万、4万、6万、8万……嗯,是个大户!
返程时经过唐古拉山脉的一处观景台,远眺云雾中的雪山,若隐若现。这里海拔比较高,也冷,再次感到气喘头晕行路难,没多久就上车吸氧去了。其实应该很激动,因为见到唐古拉便是真正的“追根溯源”了。经过两千年的探索,学者们确认唐古拉山脉的融冰是长江的源头。这一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由许多山峰组成。雪山融冰形成无数细小的支流,它们汇合成小溪,最后形成了两三条小河,汇集流入金沙江(《长江小史》)。
远眺唐古拉山脉
青藏高原和瑞士阿尔卑斯的住民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藏族牧民采用垂直放牧模式来放养牦牛和绵羊。冬天,他们在相对温暖的峡谷地带放养牲畜;到了夏天,则在海拔较高、凉爽惬意的地方放牧。瑞士牧民也有着这种随季节迁移的习惯。藏族的分支羌族,居住在高山和山腰处类似城堡的石制建筑中,住所底层是羊群,顶层则由他们自己居住。瑞士也能找到类似风格的建筑(《长江小史》)。
从纳木措返回拉萨后,本人晚上当即感冒生病浑身乏力,第二天一早去医务室配药,休息了大半天。下午感觉好些了赶紧去布达拉宫——哎,现在去哪里都要网上实名预约,取消的话7天内不能再次预约,布达拉宫旺季票还挺紧张的。
布达拉宫
布宫是唯一一个没有买讲解的景点,但是真的不用,可以蹭!这里的讲解团都不发耳麦,全靠导游洪亮的嗓音。布宫内部游客走动的区域十分狭窄,前后都是团队,人挤人,都在听各自的导游说话,也不是我想蹭的。每次在一个地方停留三分钟,刷刷刷地就会有好几个团经过,可以重复收听……可惜法王洞现在不开了,没有看到文成公主像。
不过我们在大昭寺看到了文成公主最厉害的陪嫁——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同时嫁到吐蕃的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现在供奉在小昭寺。对于虔诚的佛教信徒来说,它们都是世界之宝。
大昭寺
多年以前听爸妈讲,他们在开车去西藏的路上,看到藏族佛教徒“五体投地”式的朝拜,一路走一路拜,特别震撼。这次我们在大昭寺门口和周围的八廓街上亲眼看到了。据大昭寺的藏族讲解员介绍,每次要磕十万下。路上看到的叫“磕长途”,信徒们会选择一处“圣地”作为目的地,通常为拉萨、日喀则、冈仁波齐等。朝拜的手势是有讲究的:大拇指代表人的“自大/自私”,为了收起自私自大的“自我”,消除“贪嗔痴”这三大“业”,因而双手合十时,大拇指要向手心内扣。而张开双臂向天空划圈则是为众生祈福。
所以在藏传佛教中,朝拜有两个目的:为自我“消业”;为众生祈福。这体现了内省与博爱两种精神。相较之下,内地的菩萨“业务”就比较繁多了,特别是文殊和观音……
大昭寺门口的藏传佛教徒
这次在西藏待的时间不长,由于身体适应问题,拉萨周边海拔更高的地方只去了纳木措一处。不过按照原计划,这次旅行也只是初步感受一下雪域高原。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以后可以慢慢探索。
在拉萨的一家餐馆里,我们碰到了一支当天刚刚到达的自驾游车队。他们正在吃饭团建,气氛非常热烈。他们是从成都出发走318国道过来的。这些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人,经过十几天的旅程都已经结成了“战友”,无论以后联不联系,都会成为最难忘的回忆。
带我们去纳木措的司机说,318现在已经非常商业化了,“什么人都有”,比较“乱”,如果想体验原始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推荐走317国道。无论318还是317,以后进藏,还是想亲身体验一下的。
【无奖竞赛】
· “拉萨”是什么意思?
· 卓玛是指“美丽的姑娘”吗?(显然不是)
· 猜一猜:抱小羊、骑马、骑牦牛三项“运动”中,本人参与了哪项?
春城昆明转机一日游
返程选择在昆明转机,又解锁了一个长江水系的大省——七彩云南。长江的上游是金沙江,与之并流的还有其他两条河流:澜沧江(下游称湄公河)和怒江(也叫萨尔温江)。三江并流,由北向南,流经云南省中部后改变流向:怒江进入缅甸,湄公河流入泰国,金沙江先向东北弯道,在攀枝花形成一个大弧,最后汇入长江主流。这三条河流经的“纵谷”,成了一个连接西北牧地和东南亚热带地区的通道,即“茶马古道”(《长江小史》)。
三星堆考古遗址中发现了来自缅甸和泰国的乳白色象牙;而在云南省滇池遗址中,发现了来自北方牧地的金制品和牲畜(《长江小史》)。这说明,不同的族群通过这条南方通道实现了物资交换和文化交流。
转机期间的活动范围仅限昆明市区,我们坐游轮了看了滇池的一小部分。哈尼族的梯田、纳西族母系族群的生活方式、“香格里拉”天堂谷、大理的洱海、西双版纳的动植物世界……这些留待以后吧。【全】
滇池
最开心的是吃到了正宗的云南过桥米线!
(原文于2024年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务虚实录”)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务虚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