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精简版”于2025年2月21日发表于中国网(china.com.cn/china.org.cn),标题为“《哪吒2》何以火爆全球?” 务虚实录发布的是“作者版”(完整版)。

《哪吒》系列的导演饺子曾说: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出来”。“出来”后,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蛇年伊始,《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已经实打实地“混”出了名堂,上映至今捷报频传: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中国影史观影人次冠军、世界动画电影史票房榜冠军、世界影史票房榜暂列第八。哪吒此番“闹海”,“闹”得惊天动地、万人空巷,成为二度“爆火”的动画作品。
《哪吒2》点燃了中国观众的观影热情。不仅如此,二月中旬以来,小哪吒更是踩着“风火轮”到访多国,为海外华人送上“文化年夜饭”。这个“三岁影帝”还吸引到了外国观众,使他们对中国的动画和神话故事产生兴趣。

《哪吒2》火爆全球,得益于其精湛的技艺和精彩的故事,并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情感需求很好结合。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让《哪吒2》画面更具质感,影片中的1900多个特效镜头将中国文化由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活灵活现的视觉实体,降低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观众的理解门槛。仅就动画技术这一点,它便足以在国产动画片中独领风骚。
《哪吒》系列电影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是其讲好了一个“新故事”。电影覆了中国传统神话里“哪吒”的形象以及一众人物的关系,这些“颠覆”是成功的。具体而言,在形象塑造方面,中国佛教和道教里都有哪吒,道教沿用了印度传来时“三面八臂”的形象,佛教则采用了“中国化”之后“三头六臂”的形象。电影化繁就简,大多数时候哪吒以“一头双臂”的正常人形象出现,小哪吒又“丑”又“萌”的长相也极具辨识度。
关于哪吒的传说,唐代郑綮的《开天传信记》中有最早记载。根据该书,哪吒是印度“毗沙门天王之子”。宋代普济编集的《五灯会元》中出现了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情节,明代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以此为参照,书写了包括哪吒出世、闹海、杀龙抽筋、射杀碧云童子、剔骨还父、莲花化身、寻父报仇、父子相认等情节。哪吒是《封神演义》的主角之一,相较于佛教视角的《西游记》(哪吒是配角),依托道教的《封神演义》对哪吒的形象和故事做了更为细致的填充——为他编排好身世,凑齐了乾坤圈、混天绫、火尖枪、风火轮、豹皮囊和金砖这些法宝。这些细节是后人编写哪吒故事最重要的参考。

在《封神演义》原著中,哪吒是太乙真人的门徒,奉玉虚宫法牒,脱化为陈塘关李靖第三子,是日后姜子牙破纣辅周的先行官。哪吒深知自己是“灵珠转世”,常以“上位者”自居,对龙族、石矶娘娘等“下位者”傲慢残忍。他在九湾河“洗澡”惹事,用乾坤圈打死了东海驯海夜叉和三太子敖丙(将其抽筋)。他还扒下东海龙王敖光的龙鳞,阻止他上天庭告状。哪吒在误杀石矶娘娘的门徒碧云童子后,又无故将另一位门徒彩云童儿打成重伤。
以上种种,可谓“欺人太甚”。然而哪吒每次犯错后不仅没有悔意,还总以两套说辞为自己开脱:其一,我师傅乃太乙真人,他自会替我料理——听听,像不像“我爸是xx”?其二,我乃“天命之人”,将来要派大用场,就算杀错了人又如何?为了“春秋大义”,被杀者死不足惜,何以叫“冤”?——看看,这种逻辑是否会令大多数普通人不寒而栗?
小说里的太乙真人同样以“上位者”自居,蔑视他人的生死与命运,石矶娘娘毁于其手着实冤屈。石矶想替自己惨死的徒弟讨个说法,她有理有据、并未“闹事”,哪知只因自己出身截教就遭到了阐教道兄太乙真人的“鄙视”(截教是以草木兽禽等“非人类”为主的修仙班子,头目是通天教主;阐教以人类为主,由元始天尊创立;阐教常以自我为“尊”,以截教为“卑”)。
石矶质问太乙:“道同一理,怎见高低?”太乙的回答竟是:“道虽一理,各有所陈”。在等级观念的左右下,太乙将哪吒误杀石矶弟子解释为“天数”,并认为石矶如果追究责任,便也是“天数已定,合于此地而死”,而自己作为修道之人大开“杀戒”却无需自责。
由此可见,在《封神演义》里,哪吒和太乙这样的人,自得于“我命由天不由我”,对那些“我命由我不由天”、没有“背景”的小人物嗤之以鼻。他们还常以“天命”、“天数”为借口横行霸道,恰恰是“偏见”和“不公”的“代言人”。
饺子重新“翻译”了几位主角的形象,新故事蕴含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普遍批判及自我反思,因而能够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在这里,哪吒是一个敢于挑战社会不公、打破偏见陈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孩子。虽然调皮捣蛋,三岁的小哪吒也已经是“人间清醒”,拒绝为捧“白痴”的“臭脚”而学本领。太乙真人被塑造为一位善良憨厚的胖道人,能共情李靖和殷夫人的爱子之心。为救哪吒和敖丙,太乙不惜失去修道之人最珍贵的“三花聚顶”,损了几百年道行。一口“川普”也让他成了气氛担当。而哪吒与敖丙的关系,由生死仇敌变为知己挚友。亲情、友情和师徒情是影片传递出的美好感情,它们足以“融化”中外观众的心。

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哪吒》拓宽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语境。这句话在2006年首播的TVB电视剧《火舞黄沙》中曾经出现过,它是解放前陕北一个封闭保守的氏族社会中,觉醒的女性在反抗偏见与歧视、推翻陈规陋习时发出的“女性主义”誓言。2019年,这句话又被大荧幕上的哪吒带“火”。现在,它不仅是反抗性别压迫的一面旗帜,也是男女老幼一切人面对世俗偏见、世道不公时的“抗争宣言”,其内涵更为丰富。
“偏见”与“不公”并不是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社会的独特现象,而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受其影响。所以,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也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哪吒”。一个能引人“共情”的小孩,谁能不爱?如果外国观众能了解到影片的这层含义,又怎会不被吸引?——故事都是编的,千变万化皆可,但人类的喜怒哀乐却历经时空更迭,恒长共通。
截止2月21日,《哪吒2》在IMBD上的评分为8.3/10,比第一部7.4高出近1分。在烂番茄(Rotten Tomatoes)上,《哪吒2》的“爆米花指数”(Popcornmeter)更是高达99%,比第一部98%还高出一个百分点,参与评分的人也显著增加。“爆米花指数”是普通观众的评分,区别于“番茄新鲜度”(Tomatometer)这一专业影评人的打分。一般来说,“爆米花指数”高于75%表示观众喜欢,低于75%表示观众不喜欢。由此可见,普通观众不仅是喜欢,而且是“非常喜欢”《哪吒2》。两大全球影评网的数据还表明,这部影片在海外也具备市场潜力,如果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排片,观影人数和票房或许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


目前,《哪吒2》已经在亚洲、北美、大洋洲、中东和非洲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或计划上映),其中北美和澳洲市场反响尤为不错。当地时间2月17日,纽约联合国总部还举行了《哪吒2》特别展映活动,吸引到了150多位嘉宾,有观众因为没座位选择站立观看。这次展映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现象级文化IP的关注和重视,也有利于促进优质的中国动画电影(包括背后的文化元素)在世界各地传播。
笔者所在的欧洲,目前希腊已经官宣上映。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哪吒2》首选这里上映颇有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意味。引进“爆款”也在短期内给当地带来了一些商机。根据亲历者分享的见闻,雅典一些商家推出了诸如“混天绫套餐”这样的“周边”。欧洲其它国家的留学生还在网上组团准备去希腊观影。然而,希腊虽为文明古国,却不是华人最密集的地方。比较大的华人社区(包括留学生群体)存在于英、法、德、意等国家,这些地方的观众对《哪吒2》亦是翘首期盼。
遗憾的是,截止2月21号,欧洲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中,除了希腊12家影院外,并无更多排片信息。一些国家(包括笔者所在地区)的华人自发组织了请愿活动,希望当地影院能排片。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哪吒2》在欧洲也有被“追捧”的潜质,另一方面却也反映欧洲市场的宣传推广力度远远不够。
笔者参与了欧洲当地的请愿活动,然而也深知,影片能否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上映,不是由电影院决定的,而是由相关各方在评估各种因素后裁量定夺。 笔者只是希望,如果存在可行性,哪吒是否也能踩着他的风火轮来广袤的欧罗巴大地秀一秀?欧洲华人想必也十分愿意托举这部优质的国产动画电影。

进一步看,《哪吒2》赴海外展映,既是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精神,也是与全球优秀影片同台竞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哪吒2》获得了一次非常好的与外部世界交流碰撞、相互借鉴经验的机会。如果中国的动画电影人能利用好哪吒这次“出海”的机会,这个系列或许将被赋予更强的生命力。未来拓展全球市场时,团队也需要主动寻找更多这样的机会,建立一座与世界保持“持续交流”的桥梁。
与导演所言之理相通,哪吒出来“混”,首先也要“出来”。所以不妨亲自来欧洲探一探“虚实”,如此才能有问题解决问题、有掌声享受掌声。
最后,莫愁前路无观众,天下华人皆识“吒”。
(作者是爱丁堡大学博士、“务虚实录”智库融媒体创始人)
图文编辑:刘越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务虚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