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实录

Science & Vision

论摄影|林路: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节选)

作者介绍:

林路,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两次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相关奖项(中国最高奖,与金鸡奖、金鹰奖等并列),已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120多本。



正文

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被誉为摄影批评的经典。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知点燃了多少在摄影迷途中的探索者的心灵之光,同时也因为其飘忽不定的思维模式令人难以真正把握其中的神秘内核。尤其是文本的翻译之难,更添加了阅读的艰辛。

早些年,作为研究生课程的一部分,我给两位研究生邱晨和朱杰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每周以一个章节的精读,加上反复的讨论交流,结合文本的翻译,试图对这本经典之作的阅读有一个突破。然而结果并非如预料中的理想,一些明白无误的解读却无法通过适当的形态加以表述,一些自以为浅显的观念思维有时却成为绕不过去的障碍。

当然,在某些地方,我们还是颇为自信地读出了一些感觉。比如:《论摄影》的第一章为《柏拉图的洞穴》,苏珊·桑塔格一上来就说:“人类冥顽不灵地流连在柏拉图的洞穴之中,仍然依其亘古不变的习惯沉浸在纯粹的理念映象中沾沾自喜。

苏珊·桑塔格

什么是洞穴?什么又是柏拉图的洞穴?

当人类还处于衣食无着的原始阶段,就已经聪明地会将所见所感刻画在洞穴的石壁上,方便了后人研究老祖宗的生活,当然他们当时也许并未想到这么长远。但后人不同,他们更聪明,发明了摄影术,一切记录都更方便了,他们也会知道这些记录对历史的价值。于是“几乎万事万物都被摄制下来”,在真实的世界中,人类构造了一个真实的,但又是虚构的世界——柏拉图的洞穴,这是一种滑稽的感觉,我们一方面在现实中生活,体验着真实,一方面又急切地想用一种虚假的载体宣告自己的体验。定格下来的东西,我们才觉得理解了,备份下来的东西,我们才觉得拥有了。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终于在一个更为现实的视觉世界中轰然倒塌了,但是我们对于摄影的理解,也许才刚刚开始。所以,艺术(摄影)即使是存在片面性的、虚伪的陷阱,是向异化的陷落,但至少可以让我们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可以让我们找寻心灵的避风港,可以让我们以比较“高级”的方式活着。至于我们对于摄影的认知,至少当时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看法:快门按下了,作为已经过去的瞬间死了,但作为一种心灵和历史的存在,它却永远活着,这就是摄影的神秘和魅力所在。

段岳衡摄影作品

然而,当我今天突然读到威廉·米歇尔在《重组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中的那一段话,似乎对摄影的担忧又一次出现了。因为他说:我们曾天真地相信摄影,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如今,随着后摄影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再次面对本体论上想象和真实之间无法根除的脆弱区别,还有笛卡尔难以琢磨的悲剧梦想。虽然我们知道如何把影子固定下来,但无法确定它们的意义,或是保证它们的真实性;它们依然在柏拉图洞穴中的墙上闪烁不定。

摄影的真实性又一次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全】


本文节选自林路最新专著《摄影的时空碎片》(陕西新华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24年12月,西安)。

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原稿!


图文编辑:刘越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务虚实录”

Next Post

Previous Post

Leave a Reply

© 2025 务虚实录

Theme by Anders Noré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