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越
卷首语
俄乌战火未熄,巴以冲突再起,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引发全球贸易震荡——世界仿佛正在被撕裂成一块块愈发极端的板块。在这个炮火频仍、局势纷乱的时代,我们还有多少机会说一句“岁月静好”?然而有这么一个国家,宛如时光静止的绿洲躺卧在阿尔卑斯山脚下,它就是瑞士。
这份“岁月静好”,是幸运的馈赠,还是处心积虑的筹划?从16世纪的战败反思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的国际承认,中立早已不仅是瑞士的政策选择,更是一种国家的生存哲学。瑞士的“中立”,从来不是手无寸铁乞求和平。相反,它“武装到牙齿”——全民皆兵、掩体遍地、战机精良,战时能在三日内动员全国成年男子,和平时期也不松懈军备。这份中立,是握着钢枪的警觉,是用铁与血铸就的独立底线。
然而,在俄乌战争的棘手现实中,瑞士冻结俄国资产,却又拒绝援乌军火;它谴责侵略,却坚守中立法的红线——这是不是一种自相矛盾?中立,在今天仍然可行吗?在未来,它还是否值得坚守?
让我们一同走进本文,剖析这个“武装中立”的奇迹,也为未来留下一点思考。
- 瑞士,怎么就成了“中立国”?
- “中立”一词,瑞士人自己怎么看?
- 瑞士的中立是“武装到牙齿”
- 中立小国也能有“大担当”
- 俄乌战争促使瑞士重新思考 “中立”
1. 瑞士,怎么就成了“中立国”?
瑞士的中立地位,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天降”的荣誉,也不是简单地说“我想当中立国”就能实现的。那么,它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上这条“独善其身”的道路,多次躲过历史车轮的碾压呢?
先说个转折点:1515年,瑞士联邦军在马里尼亚诺战役中败给了法国。这一仗打得悲壮,也打醒了瑞士人,他们认清了自身贫穷匮乏、势单力薄的状况。从那之后,他们开始逐渐远离欧洲各国的战争漩涡。1516年,瑞士与法国签署和平协议,承诺将来通过仲裁法庭解决争端。此后两百多年内,瑞士始终采取谨慎的外交政策。这可以看作瑞士中立事实上的起源。
不过,按照欧洲人“条约就是用来撕毁”的调性,一纸和平协议并不意味着瑞士从此高枕无忧。1798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浪波及瑞士,原本的老联邦瞬间瓦解,瑞士成了法国的“卫星国”。拿破仑虽然表面上承认瑞士中立,但真正的大权还是掌握在法国人手里。直到拿破仑战败,瑞士才终于重新找回了独立和真正意义上的中立。

1815年,列强在拿破仑战败后召开维也纳会议,这是重塑欧洲格局的关键时刻。瑞士各州虽然内部意见不统一,但却凭自己位于欧洲心脏地带的地理优势和长期中立的传统,获得了大国的青睐与尊重。3月20日,沙俄、奥地利、英国、普鲁士接纳了瑞士的中立声明。同年11月20日,《巴黎条约》正式承认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保证其领土完整。这是瑞士中立首次获得国际承认。
1848年,瑞士联邦正式成立。为了避免限制外交和安全政策的空间,聪明的瑞士人故意不把“中立”的核心定义写进宪法和法律,也没有把它设定为国家目标。然而,瑞士宪法第173条和185条将“维持瑞士的中立”规定为联邦委员会(行政机构)和联邦议会(立法机构)的重要任务。如此,“中立”在国家层面获得了认可。
1907年的《海牙公约》使中立的法律框架更加清晰。瑞士自1910年批准加入该公约后,无论是一战、二战,还是冷战期间,始终坚持“置身事外”的姿态。一战期间,为了避免内部四分五裂,瑞士严守中立;二战期间,瑞士顶住压力,坚持军事中立,但为了换取和平,不得不在经济贸易上向纳粹德国有所妥协,引发同盟国不满;冷战时,瑞士“闭门修炼”,不参与阵营之争,直到1963年才谨慎加入欧洲委员会。
冷战结束至今,瑞士继续安安静静地守着阿尔卑斯,不惹事也不怕事。虽然被欧洲大国包围,但瑞士始终不加入任何军事联盟,比如坚决不加入北约。但它也不会孤立自己。1996年起,瑞士通过“和平伙伴计划”,与北约选择性地合作。在国际舞台上,瑞士还是斡旋调停“积极分子”,比如在朝鲜战争中,瑞士作为“中立监督国”参与了停战协议监督。
那么,瑞士为什么非要搞“中立”?是怕惹事?怕打仗?其实,真相远没有那么简单。
从历史上看,一个中立的瑞士像是因地缘政治之需,被欧洲列强“推上去”的角色。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一众大国拍了板:让瑞士中立,这样对大家都好。的确,谁都不想让阿尔卑斯山脚下这块战略要地落到别人手里,不如让它独善其身,变成谁都不碰的 “缓冲地带”,减少来自周边劲敌的进攻压力。

另一方面,瑞士也有自己的“算盘”:为了自身的稳定团结,“顺水推舟”未尝不是明智之选。瑞士是欧洲腹地一蕞尔小国,面积仅四万多平方公里,约为重庆市的一半。别看这个国家小,却是多语言、多宗教的“大杂烩”。它被德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等欧洲大国包围,拥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四种官方语言。要是让它选边站队,里头就先乱了。选了法国得罪德语区,选德国又惹怒法语区,到头来可能不是被别人打,是自己先散了。典型的例子是,一战时,瑞士选了一位德语背景的人做统帅,引发了法语区人民的不满。类似的尴尬在战时常常激化内部矛盾,更不用说真的与哪个强邻结盟了。
所以说,中立也是瑞士人的主动选择。这不是“逃避”,而是“趋利避害”,根本目的是“活下去”。
2. “中立”一词,瑞士人自己怎么看?
说“中立”,到底什么是“中立”?一个国家宣布“中立”,就真的意味着完全“置身事外”吗?
瑞士人自己是从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来理解和实践这个词的,这里面也藏着一个“老牌”中立国的特殊“玩法”。
形象地说,瑞士的中立,是一套 “硬核+灵活”的双系统操作。可以把这一结构想象成一颗原子——中间是“中立法则”,它是“原子核”,是瑞士中立的根基;外面是一系列的“中立政策”,它们像“电子壳层”,灵活机动,围着法则转,既不越线,又能随时应变。

法律层面上,《海牙公约》早在1907年就写明了中立的基本规则。简言之,“中立”是指在国与国之间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持“军事中立”,做到“坐山观虎斗”。即,中立国不能参与国际间武装冲突;不能让自己的土地、空域或水域变成战场;不能给交战国军队借道;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交战方,不能卖军火偏帮一方,更不能派雇佣兵去参战。而中立国最重要的权利,就是“我的地盘你别动”,任何交战方都不能擅自越界,必需尊重中立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但中立国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它可以正常搞外交、搞贸易,只要不涉及军事目的即可。这些规矩瑞士1910年就认下了。
但中立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或必须采用。比如它不适用于内战、联合国授权的行动和国家遭遇入侵的情况。如果安理会要出手维和,哪怕中立国也可以参与;再比如遭遇入侵,中立国当然可以自卫,甚至联合其他国家一起防守。而自从战争被《联合国宪章》列为“禁止行为”后,中立的适用场景也复杂了不少。有些时候,谁是侵略者、谁是受害者,各说各有理。如果联合国没说话,中立法继续适用;但一旦安理会定了调,中立就得“让路”了。
中立法是瑞士坚守的“铁律”,但问题是,老法条本就没有事事覆盖,时代在变、战法在变、国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一张老“说明书”已难应对现代问题。比如乌克兰战争,瑞士参与欧盟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这在法律上没明确要求或禁止,但政策上瑞士认为必须做点“表态”。这时,“中立政策”作为一种填补法律空白的工具就派上用场了。瑞士用各种实际行动,比如冻结俄罗斯的资产、限制俄乌两国过境飞越权等来向世界解释:我们仍然奉行中立,但也有自己的原则,这些措施不影响我们作为中立国的立场和诚意。
对瑞士来讲,“中立”更是围绕法律规则采取的一切政策措施,它是手段而非目的,终极目标是让国际社会相信瑞士对“中立”的承诺,尊重它的立场。瑞士人的中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死规矩”。瑞士政府强调,中立是一套灵活的策略组合,只要有利于国家利益、能保住独立和安全,该硬就硬、该柔就柔。更重要的是,瑞士的中立仅仅是“军事中立”,而不是“政治中立”。瑞士政府和人民都有自己的政治观点,碰到国际上的大事,也会明确表态,坚持自己的立场与价值观,不会“和稀泥”。
在具体实践中,瑞士人也挺讲究。为了不出错,瑞士通常与联合国步调一致。比如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没有联合国授权就动手,瑞士坚决不给北约军机过境权,但人道主义援助却没停。同样是没有联合国授权的2003年伊拉克战争,瑞士不但禁止美军飞机过境,连向交战方出口武器也直接叫停,只允许人道救援的飞机通过。

有些方面瑞士人的自我约束甚至强于国际法。比如,中立法仅要求中立国在武器出口方面对所有交战方一视同仁,就是说,可以卖武器。但瑞士人更“狠”,直接用国内法《战争物资法案》禁止批准对交战国的军火出口申请,规定只有在生产、经纪、出口和过境运输军火行为符合国际法(包括中立法)、国际义务以及瑞士外交政策原则的前提下,才会发放许可,这些要求十分苛刻。这里可以提一下奥地利,同为中立国,也是瑞士的邻国,奥地利在军火出口上不像瑞士那样对自己管的那么紧,只要措施符合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框架,它就往往偏离中立法下的义务。
当然,瑞士也曾纠结。比如1986年瑞士想加入联合国,结果全民公投给否了——大多数民众担心牵涉太深,影响独立和自由。直到2002年,才终于通过第二次公投加入。这让瑞士成为唯一一个通过全民公投加入联合国的国家。而当下俄乌战争也促使瑞士人重新思考“中立”的意义和自身的腾挪空间。
由此可见,瑞士人的中立,既要讲道义、守规矩,在关键节点上明确法律底线;又要视具体情况具灵活应对。这如同在刀尖上起舞,硬是把中立“玩”出了新高度。同时,对瑞士来说,中立不是一张“万年免战卡”,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书。在这背后,是数百年的权衡、战败后的反思、外交上的审慎操作,还有一次次艰难的抉择。它是一种追求不战而胜的智慧,是风雨中站稳脚跟的艺术。
3. 瑞士的“中立”是“武装到牙齿”!
从雇佣兵时代的刀戟横飞,到今日三五日就可集结兵力的民兵制度,再到各式先进军备和永不退场的瑞士军刀,处处可见这个小国对自身安全的极度重视。可以说,瑞士中立的背后,是一把随时能亮出的钢刀,这是它长久以来安然伫立在欧洲心脏的底气所在。战争中的从容与和平中的警惕也解释了瑞士人“凭什么”可以中立。
历史上:凶悍而优秀的雇佣军
“大胆查理”败给山地铁军
谈到瑞士的武装中立,不得不先从瑞士雇佣军说起。毕竟,瑞士人要是在欧洲战场上没几把“刷子”,哪有底气宣称自己中立却“不好惹”呢?而要了解雇佣军,又不得不提让瑞士山地铁军一举成名的辉煌事迹——打败“大胆查理”。
中世纪,瑞士山民步兵在抵抗哈布斯堡家族的伏击战中崭露头角。15世纪末,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自诩拥有当时欧洲最强大的重装骑兵部队,一度威胁法王路易十一,但他也栽在了瑞士人手里。1476年至1477年,瑞士联邦在格朗松、莫拉特、南锡三场战役中,连续斩落这支“最强陆军”的锐气,还把查理本人也送“走”了。这场辉煌的胜利震动了整个欧洲,让原本默默无闻的瑞士人赢得了广泛的军事声誉,连他们的长枪方阵战术也开始被各国竞相效仿。

有人说,瑞士人能赢是靠山地天险和运气。其实不然。哪怕平原上对阵,瑞士长枪方阵依旧杀得敌人闻风丧胆。那种“像刺猬一样扎手”的队形,令重装骑士无处下手;而瑞士山民出身的士兵又特别能吃苦耐劳,训练了得,攻防都有板有眼。一旦彼此结成方阵后冲锋起来,就跟流星锤砸向陶瓷一样,来势猛烈,让对手猝不及防。德国人曾以瑞士人为师,学习他们的战术,却没有学到瑞士铁军的精神内核。在1499年的弗拉斯坦兹(Frastanz)战役中,德国与瑞士采用同样的步兵对抗战术,“学徒”却惨败于“老师”。
更为关键的是,瑞士山民的行事风格极其凶悍:自己绝不向敌人跪地求饶,也不留俘虏,不接受对方投降,一副“你死我活”的做派。比如当“大胆查理”的降卒、勃艮第骑士愿意出高价赎金保命时,瑞士军人还是决心歼灭敌人,将缴械投降的战俘无情屠杀。这一幕,像极了“长平之战”中,秦军坑杀四十多万赵国降卒。
成为“欧洲最优秀的士兵”
自打败“大胆查理”后,瑞士军人开始受到欧洲各国君主的争相追捧。那么,瑞士人怎么就成了“欧洲最优秀的士兵”?他们是天性好战,还是环境所迫?
早在中世纪,瑞士山地牧民就习惯在恶劣环境中讨生活。他们跋山涉水,放牧狩猎,以顽强韧性和结伙互助面对外敌。但是山里资源匮乏,地形又不利于大规模农耕,再加上人口负担越来越重,实在太难了。山里不好混,就只能到外头打仗挣钱。正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瑞军与当年的秦军一样,也养成了“虎狼之师”的“凶狠”个性,为周围“文明世界”侧目。
但另一方面,瑞士的军事传统非常注重团体荣誉。一旦列阵,就像一只庞大的金刚怒猿抱成一团,彼此之间是老乡、同村或者行会伙伴。这种紧密的内部纽带让他们在战场上能齐心协力,攻无不克。
在欧洲“群雄逐鹿”的时代,高超的作战水平和对雇主绝对忠诚的职业操守让瑞士兵大为吃香。从15世纪到18世纪,欧洲几乎所有重要战事里都能看见瑞士雇佣军的身影。他们受雇于法国、西班牙、荷兰、那不勒斯、普鲁士等多个王国,成了各国军队的“顶梁柱”。甚至美国内战期间,瑞士雇佣军也曾远渡重洋,帮北方军队打仗。
然而名声越大,争议也越多。其一,瑞士雇佣军劫掠成性。吸引瑞士人充当雇佣兵的,与其说是相对较高的固定工资,不如说是抢劫敌军和平民一夜暴富的机会,因此他们在欧洲人的语境里往往和“强盗”挂钩。其二,影响更大的是,瑞士人眼里的“忠诚”,有时候在外人看来是“助纣为虐”。比如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等时期,瑞士雇佣军常常出现在保王派阵营,跟革命者对抗,被法国人民视为“外来”的镇压者。其三,尽管输出雇佣兵能为瑞士带来大量财富,得到了各州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但从16世纪的新教牧师到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都对这种为了金钱在事不关己的战争中从事杀戮进行了猛烈抨击。
即便如此,瑞士雇佣军依旧顶着“欧洲最优质步兵”的光环,大杀四方。一直到19世纪各国普遍采用大规模义务兵制度,并在舆论上对“为了钱打仗”越发抵触,瑞士雇佣军才渐渐失去了市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留一支卫队给教皇
尽管雇佣军渐退,可有一支“奇葩”却薪火相传至今:那就是驻守梵蒂冈的教皇瑞士卫队。自1506年起,这支卫队就负责保卫历任教皇。如今,它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军队”,但却是最显眼、最具历史感的存在。

你若去梵蒂冈参观,肯定会看到卫兵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文艺复兴式制服,头顶羽饰,看起来像在拍古装戏。然而可别小瞧这身“花里胡哨”,它背后是战刀、长戟、火器的综合配备。卫兵们训练严格,一旦遇到突发情况,还能毫不犹豫地为教皇牺牲。可谓“外表惊艳、内里凶猛”。
要想加入这支卫队,首先得是瑞士公民、天主教徒,个头得够高(至少174厘米),完成瑞士军训。其宣誓仪式每年5月6日举行,为了纪念1527年那些为了护卫教皇而牺牲的英烈。五百多年来,卫队忠诚不变,服饰传统却在细节上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别看他们持着长戟,好歹也有枪有催泪弹,战斗力不容小觑。
战时:“全民皆兵” “国家堡垒”
说到近现代,瑞士为什么能保持中立而不被侵略?有人说是瑞士靠银行业给各国留足了面子,也有人说是因地形太险,又资源匮乏,如“鸡肋”一般。可如果没有足够坚实的武装力量,光有山地和银行恐怕也是不够的。事实上,从一战到二战,瑞士动员了极其庞大的军队数量,全国男性几乎全都拿起枪支,可以说是“全民皆兵,誓死卫国”。
超高的动员效率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入侵波兰,瑞士三天后就集结了43万兵力开赴边境,防守各处关隘和要塞。鼎盛时期,军队总人数达到85万。这是什么概念呢?1939年瑞士总人口约为 420 万,这意味着瑞士动员了超过全国20%的人口,或者说动员了全国适龄成年男性的80-90%,这一比例丝毫不逊于欧洲战场的主要参战国。作为一个战争刚爆发就宣布“中立”的国家,瑞士的反应甚至有种“过度防卫”的既视感。
所以,别看瑞士嘴上喊“中立”,心里的警惕性却不是一般的高。也别看它人口数量少,关键时刻却能迅速将成年男子都变成战士,堪称“小国硬实力”的典范。
“国家堡垒”与地下掩体系统
瑞士的战争动员不仅几乎囊括全国所有适龄男性,还配套民防、后勤支援。瑞士人打小就有“挖隧道”的天赋,二战时期更是把这个爱好发挥到极致,构建了所谓的“国家堡垒”(Réduit national)战略。
这一战略的重点是把阿尔卑斯山区打造成坚不可摧的大本营,桥梁、隧道均预设炸药,一旦外敌来犯,就断掉主要交通,让对手在山里动弹不得。其次,城市可以暂时放弃,但山区坚守到底。要塞里有粮有水,什么都不缺,把敌人拖入阿尔卑斯的“泥潭”慢慢消耗。更牛的是,瑞士把掩体修进家家户户。自1963年起,法律规定新建房屋必须配防空地堡。到如今,瑞士掩体数量超过全国人口需求,是世界上唯一能让所有居民在地下躲避的国家。

可见,瑞士不是手无寸铁的和平之国,而是真刀真枪地把全国武装成了一个“铁桶”。也正是因为这股“人民战争”的架势,让希特勒不敢轻举妄动。试想,若德军硬闯阿尔卑斯,真会陷进这山间迷宫里不得善终。毕竟吞并一个处处是悬崖、洞库、暗堡的山地国家,付出的代价肯定比收益大得多。
和平时期:仍旧“全民皆兵”,积极武装
“全民皆兵”:瑞士的兵役制度
即使在和平年代,瑞士的国防也一直维持“全民皆兵”的状态。目前,瑞士总兵力约15万人,其中常备军仅数千人,其余为预备役和训练人员。然而,瑞士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自己就是军队。
大多数瑞士男性成年后都要接受基本训练,之后每年回营服役十几到二十来天,直到累计服务约245天(不同兵种略有差异)。
瑞士人服完兵役可以把枪带回家,一旦有事,大家扛枪就能立刻变成民兵,从而在全国范围形成庞大的后备力量。这种机制巧妙而灵活,让瑞士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也依旧保持着极强的国防韧性。
荷枪实弹:中立不是纸老虎
别以为中立等于什么都不买、什么都不造。在自用装备上,瑞士相当舍得投入。瑞士的军工业虽然不如美法等大国庞大,却是“小而强”,尤其擅长精密制造、军民两用技术。
瑞士本土的RUAG、B&T AG等企业都在小型武器、航空航天零部件、精密仪器领域享誉世界。别小看一把瑞士制造的冲锋枪或步枪,它往往工艺精良、性能可靠。瑞士军队使用的坦克、战机虽大多是进口,却会本土改装维护,不断精进。
“小国巧实力”加上政治上的中立,让瑞士在西方的军火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瑞士唯恐自己的武器被用于侵略或转卖到热点地区,本着中立谨慎的态度,瑞士政府在颁发武器出口许可时,标准非常严格。

近年来,瑞士宣布采购美国F-35A隐形战机,引发国内外巨大争议。一些民众认为这超出了瑞士的防空需求,也担心被美国绑定。但支持者强调必须与时俱进,确保瑞士空军具备强大的制空与拦截能力。在广泛的社会讨论、甚至公投之后,这项采购最终还是通过了,可见瑞士对自身防御的重视程度确实不低。
说到瑞士军工,也不得不提“瑞士军刀”这张家喻户晓的“名片”。小小的一把刀汇聚了开罐器、螺丝刀、剪刀、锯子乃至USB存储器,看似“万金油”,却正是瑞士精密制造与务实作风的完美结合。最初这把刀就是为了瑞士士兵方便:上了战场要吃罐头、调试武器、割绳索……后来因为使用便利又外表美观,很快风靡全球。NASA的宇航员都把它带上太空,用来处理各种突发的小修小补,可见这“袖珍百宝箱”有多实用。

遇事先把小刀往外一掏,能修能剪,完全是居家旅行、化险为夷的标配。有人把它比喻成瑞士中立的缩影:多功能、灵活应对,却不主动进攻。
4. 中立小国也能有“大担当”!
瑞士的中立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凭借这独一份的“中立身份证”,为人道主义救援和国际调停工作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人道主义传统
首先,瑞士处于欧洲心脏地带的地理位置和中立的历史渊源让它成为大家公认的“避风港”。早在16世纪,受宗教迫害的胡格诺教徒就跑到瑞士避难,连当年威风八面的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都为瑞士这股“收留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头疼不已。19世纪欧洲风起云涌,德国自由派人士、波兰革命者、无政府主义者纷纷涌入瑞士,瑞士大方接纳。
说到人道主义,还不得不提1863年诞生于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那时,日内瓦商人亨利·杜南看到索尔弗利诺战场上血流成河的惨景心痛不已,于是发起号召,成立了国际救援组织。红十字从此成了全球战争中伤员的保护神,日内瓦也成了“救命法则”——《日内瓦公约》的诞生地。无论是一战、二战还是现今的冲突地区,都能看到红十字忙碌的身影:送物资、探视战俘、为家属传递信息……今天,红十字已经是瑞士在人道主义领域最闪亮的名片,瑞士每年要给红十字贡献10亿瑞郎。

“善意服务”
当然,光有人道主义还不够。瑞士还充分发挥“嘴严心诚”的优势,在国际舞台上当起了“和平裁判”,提供“善意服务”。所谓“善意服务”(good office),其实就是瑞士给各方提供调解的平台和机会。冷战时期,瑞士不声不响地承担了24次调停任务。21世纪以来更是成果丰硕:2011年成功解救了被困伊朗的美国人质;2015年促成了一项伊朗核协议;2024年在乌克兰战争中牵头开了场国际和平大会,把战火中的希望拉到了谈判桌前。不过,这次会议因为俄罗斯和中国的缺席而受到争议,其效果也不如预期。

有意思的是,在它还没加入联合国的时候,瑞士就能把全球的大小事情都拉到日内瓦来聊。如今的日内瓦,早就是全球各大国际组织和会议的聚集地:联合国欧洲总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你能想到的国际组织,十之八九在日内瓦都有办公室。这也难怪有人戏称日内瓦是国际社会的“大客厅”,各国在这里坐下来,喝杯咖啡就把世界大事谈妥了。

特别的是,当两个国家断交了,瑞士也会出来当“信使”,即,“中立保护国” (protecting power)——替双方传递消息,保持最低限度的外交沟通。就连二战期间,瑞士都曾同时为35个国家协调外交事务,堪称国际社会的“贴心大管家”。
总之,瑞士凭着自己“中立但不置身事外”的态度,把和平斡旋、人道援助做到了极致。虽说是个小国家,但凭着这份独特的身份,瑞士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做到了“小国大担当”。
5. 俄乌战争促使瑞士重新思考 “中立”……
瑞士的中立政策,就像一本珍藏百年的“武林秘籍”,几百年来一直帮这个小国家在纷乱的欧洲躲避祸事、站稳脚跟。但这次俄乌战争一来,这套“秘籍”似乎成了烫手山芋,让瑞士有点儿左右为难,到底是“两头不讨好”,还是在东西方之间苦苦走钢丝、找平衡?
首先来说说当下的瑞士人自己怎么看自己?根据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2024年的最新调查,近两年来(2023/2024),高达91%的瑞士人依旧力挺中立。尽管俄乌战争曾让这种支持率有所下降(2022年下降到89%),但总体上讲,绝大多数瑞士人认为,中立在今天也能很好地保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
可见对瑞士人来说,随着几百年的实践,“中立”早就化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成为超越语言和宗教、高度一致的“身份认同” (identity),而不只是刻板的法律条文和左右逢源的政策工具。
-1024x707.png)
(黄线:支持中立;蓝线:支持“军事中立,政治非中立”;灰线:支持“军事非中立”。)
当然,瑞士人对中立的理解也在随着时代变化。以前是严格的“永久中立” (permanent neutrality),而现在在实际行动上则更倾向于“积极中立” (active neutrality),比如1996年开始参加波黑维和行动、1999年起参与科索沃的维和行动。这种积极的中立意味着有条件地、选择性地参与国际事务,体现了“灵活而有原则”的中立新思维。
那么,战火纷飞的东欧局势对这个“桃花源”里的国家有什么影响?“外人”又是怎么看待瑞士人今时今日的“中立”之举呢?
当前,国际秩序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随着全球多极化的发展,各地区大国明争暗斗,小国则尽量避免选边站。以俄乌战争为标志,欧洲的和平格局遭到了严重破坏。安理会“五常”之一的俄罗斯,让国际社会对联合国机制和多边主义产生了疑虑,也让瑞士的中立政策陷入了两难:在安理会的制裁决议无法通过时,瑞士还该不该严格坚守中立?
更重要的是,俄乌战争对瑞士的地缘政治影响也尤为明显。瑞士地处欧洲核心地带,是欧洲政治经济网络的中心,欧洲大陆的不稳定直接威胁到瑞士的安全与经济利益。战争带来了难民潮、能源价格上涨以及欧洲安全体系的不确定性,这些迫使瑞士不得不重新审视其防务与安全政策,并表现出了强化与邻国、欧盟及北约防务合作的意向。这不是说瑞士会直接加入北约这样的军事或政治组织,而是在必要时进行有限合作,为自身安全做一些未雨绸缪的安排。

不过,尴尬的是,在始于2022年的俄乌战争中,瑞士的表现似乎显得有些“两头不讨好”。战争爆发后,瑞士明确谴责俄罗斯,将其行为描述为“入侵”,第一时间加入了欧盟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其实,这在国际社会看来已经算是站队西方了。但瑞士又同时严格遵守中立法,禁止向乌克兰出口武器,甚至拒绝了德国和丹麦将瑞士制造的武器再出口给乌克兰的请求。这导致瑞士在西方国家眼里显得“不够支持”,遭到一些批评者的诟病,说瑞士只是假装的“自由国家”,甚至质疑它到底靠不靠谱。另一方面,俄罗斯也不买账,认为瑞士早就与西方“沆瀣一气”,不再是真正的中立国。
但瑞士自己则坚决认为:我们是中立的,但中立不等于冷漠无情。瑞士依然努力扮演调解者的角色,没有将自己与西方阵营绑定。比如,区别于欧盟的讨伐,瑞士支持俄罗斯在一些国际组织中保留成员资格,它也没有像欧盟一样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瑞士还继续承担格鲁吉亚在俄罗斯的“保护国”角色,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瑞士与欧盟的政策区别还包括对媒体的态度:欧盟禁止了部分俄罗斯媒体播送内容,而瑞士以“言论自由”为由没有跟进。此外,瑞士拒绝了北约要求无差别接收乌克兰伤员的请求,但却积极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接收了许多乌克兰平民和儿童。
总而言之,俄乌战争使瑞士的中立政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瑞士看似“脚踏两条船”,实际上是在积极寻找新的平衡点,既保护国家利益,又坚持自身价值观和人道主义传统。在当今纷乱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瑞士仍在谨慎地调整步伐,小心翼翼地游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让自己的“岁月静好”守住底线,也与时俱进。
结语
当我们回顾瑞士从中世纪山民抵抗哈布斯堡家族的伏击战,到勃艮第战争里斩落“大胆查理”,再到一战、二战中迅速动员几十万军队、遍布全国的防空洞与雪山要塞,还有和平时期的备战意识,就会明白:瑞士的“中立”绝非“躺平摆烂”、 “善男信女”式的,而是:我不惹事;你要来,就得先过我的枪林弹雨。这份中立,包含了务实的生存智慧,也蕴含着几百年与强敌抗衡的血性。
在欧洲列强眼里,瑞士或许是个“银行家”,但它更是长枪方阵里磨炼出的豪强,即便在现代语境里,说它“硬骨头”一点也不为过。【全】
(作者为爱丁堡大学博士、“务虚实录”创始人)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务虚实录”
